大学精神的传承
——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都本伟教授在2018届研究生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
(2018年1月4日)
校党委书记都本伟教授
亲爱的同学们、老师们、家长们:
大家下午好!
今天的东财科报厅,外面虽冰天冻地、寒风凛冽,厅内却是喜气洋洋、暖意融融。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东北财经大学2018届研究生学位授予仪式,首先,我代表学校,向31名博士研究生和1357名硕士研究生表示热烈的祝贺!向辛勤培育你们的领导、老师,一路陪伴你们的亲人、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!
同学们,研究生阶段的学习,你们掌握了学术研究的方法,培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;你们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,磨练了面对困难的品质;你们收获了青春路上的友谊,懂得了为人处事的道理。你们查资料,读文献,撰写科研论文;你们追讲座,听报告,紧盯学术前沿;你们拼竞赛,考证书,不断挑战自我。你们刷微信朋友圈,娱乐于网络时代的生活方式;你们爱打“王者荣耀”,享受于虚拟世界的生活乐趣;你们喜欢逛街聚餐,休闲于张弛有度的生活节奏。你们的青春,像之远楼前的樱花飘香、像博学楼外的银杏漫舞,多姿而多彩。
成长在东财,也见证着东财的成长。你们一定感受到学校管理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;感受到学校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日益完善;感受到学校学术科研实力的逐渐增强;感受到第四轮学科评估学校学科建设成果的喜悦。过去的2017年,是非常重要的一年,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,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征程。东北财经大学迎来了建校65周年,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东北财经大学第九次代表大会,描绘了学校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。能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亲历这些重要的历史时刻,你们是幸运的。
在过去的两次研究生学位授予仪式上,我分别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主题做了演讲,希望毕业生们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,助力精彩人生,迈向事业的成功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的主要内容,现代大学在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、开放办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,它所孕育的大学精神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,对大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。所以,今天,我想和大家谈一谈大学精神。
大学精神是大学所具有的独特气质,是大学在发展中形成的文明成果,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凝聚,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。现代教育家罗家伦认为,“一个大学的精神,可以说是它的学风,也可以说是它在特殊的表现中所凝成的风格,这种风格的凝成不是突如其来的,更不是凭空想象的。”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长期积淀而成的精神特质和群体意识,同这所大学的历史、地理、文化、环境密切关联,是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,是激励大学发展,提升办学水平的精神动力。
东北财经大学历经65年的风雨洗礼,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。我想,尽管我们还未曾把东财精神以文字的形式加以凝练和概括,但是这种精神它已经存在,它存在于一代代东财人不懈进取、追求卓越的奋进历程中。这种精神,让东北财经大学虽几经变迁、历尽坎坷,却始终励精图治、矢志前行;这种精神,让东北财经大学涌现出了佟哲晖、汪祥春、林继肯等一大批著名学者,培养了夏德仁、张少春、唐双宁等一届又一届杰出优秀毕业生,在社会各行各业挑重担、担大任。因此,我们要不断弘扬“博学济世”的校训精神,努力传承、创新和发展我们优秀的东财文化。
今天,在这里谈大学精神,我想是因为传承大学精神也要发挥大学精神的文化辐射作用,如今,大学校园已经融入整个社会系统之中,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对社会产生着广泛的的影响。一所具有独特大学精神的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,都会带着母校的这种精神气质走向社会,在各自生活和工作中反映出这种精神特质并发挥积极的作用,从这个意义上讲,大学毕业生是大学精神的传承者,因此,我想从传承大学精神的角度对毕业生们提几点希望。
首先,希望你们传承社会关怀精神。社会关怀精神是大学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,在工业化、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,大学已经被越来越深地卷入社会机器的运转体系之中,关注现实、服务社会已经成为大学的突出职能,我们的校训中“济世”二字,在《论语·雍也》中意为“博施于民,而能济众”,即救助、济助世人的意思,这正是社会关怀精神的体现,对于大学而言,就是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种社会责任,积极发挥智库作用;对学生而言,就是要有理想、有作为、敢担当。同学们,当你们离开校园迈向社会的时候,你们会发现,这个社会还存在着很多的不公平,充斥着各种利欲的诱惑,充满着太多的无可奈何。这一切,可能会风化你们的品格,拷问你们的灵魂。我希望你们能够首先做到洁身自好,坚守信念,忠于信仰,不随波逐流,不迷失自我。更希望你们能够高举社会关怀精神的大旗,传递文明之星火,匡扶人间之正义,尽到扶贫助困之责任,为推动社会的进步贡献你们的智慧和力量。
社会关怀的精神不仅体现在大格局的家国情怀,也体现在对弱者和需要救助群体的社会责任。有位经济学家曾说过:“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要不计成本地为弱者付出”。为弱者付出不仅仅是人性光芒的闪耀,更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。大家一定还记得,去年东财校友在网络上发起的一次捐款行动,为不幸意外烧伤的2015级硕士研究生赵丹同学募集救治经费,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完成近二百万捐款,应该说,这是“东财精神”的一次集中展现,这种大学精神,它看不见,也摸不着,却能在关键的时刻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。可喜的是,赵丹同学在校友的踊跃捐资和医院的精心救助下已经度过了难关,顺利完成了学业,今天她也将和你们一起获得硕士学位,让我们向她表示祝贺!
其次,希望你们传承包容精神。“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”,大学作为人类文明的“集大成者”,包容精神也是大学精神的一种体现。蔡元培先生曾说过:“大学者,囊括大典,网罗众家之学府也”。大学的包容精神体现在学校发展的开放视野,博采众长;体现在包容、接纳多元的文化、学术思想,接受学生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个性需求;体现在能够为教师营造独立、自由的学术科研空间,为不同学科、学派的学术争鸣构建公平、开放的平台。我们的校训也非常能够表达这种包容精神,“博学”二字反映了学校在专业、学科等方面完善合理的布局和协调的发展,反映了学术思想、学术风格和学术观点上的兼容并包和百家争鸣,也反映了教师渊博的学识、崇高的师德和学生厚实的专业功底、全面的综合素质。
对于毕业生而言,这种包容精神对于工作和生活也非常重要,包容精神的本质是理解和尊重,从学校的小环境进入社会的大环境,要学会忍让和对人对事的宽容。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,难免磕磕碰碰、存在分歧和摩擦,《论语》中说:“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”。意思是当别人对你有误解时也不发怒才是君子所为。现代社会中,要做好任何一件有意义的事情,都要依靠合作、依靠团队,如果没有包容精神,就不可能有顺畅的团结合作。人各有优势,也有不足,包容精神,就是重视工作伙伴的优势和长处,而容忍其劣势和不足。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,要乐于倾听,只有认真地倾听别人的意见,尤其是那些与你不同的意见,你才不会片面偏执,你的思想才会更全面。包容,不是软弱屈从,不是委曲求全,不是被同化,而是要坚守自己。孔子曰:“君子和而不同”,就是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,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。
再次,希望你们传承批判精神。批判精神既是求真、求是的科学精神,也是独立思考、不人云亦云的人文精神。批判精神源自于大学自身的优势,大学是知识聚集的场所,又是思想观念和学术思潮的交汇处,具有良好的批判传统。大学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批判史,大学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与现实,否定非科学的内容,破除迷信与保守主义,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,这个科学的知识体系又对现实社会进行理性反思和价值构建。
大学是追求真理的地方,它是这个社会精神的守望者,用理性的目光关注着社会,在传承文化、发展科学、提升人性的同时,坚守着社会的良知,以理性、智慧为武器剖析社会、批判社会,这是大学批判精神的精髓所在。批判精神就是善于对广泛接受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,而不是无条件地接受专家和权威的意见,这也是我在去年的演讲中提到的培养科学精神,要保持理性的怀疑。批判精神不是对一切问题的盲目否定,而是用分析性、创造性、建设性的方式,对怀疑提出新解释、做出新判断,要注重实际调查而不是空谈阔论,要注重理性思考而不是抽象议论。
当你们面对严峻的现实挑战,你们需要用批判精神去拨开那些流于形式、浮于表面的东西,看清楚事物的本质;在充满怀疑、嘈杂喧嚣的时代中,通过独立的思考和判断,辨别真伪,分清是非,保持内心的清澈与通透;在参与社会政治、经济和文化生活的过程中要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,坚定立场,不简单盲从。你们,一定要记住,一个人即使知识再丰富,如果没有批判精神,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,就不能称其为智者。
总之,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,伟大的精神感召伟大的行动。同学们,当前,全国各族人民正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鼓舞下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。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你们:“青年兴则国家兴,青年强则国家强”,希望你们能传承优秀的大学精神,投身这个火热的新时代,志存高远,脚踏实地,书写人生最美的华章。
祝你们成功!谢谢大家!
东北财经大学2018届研究生学位授予仪式
点击 阅读原文 观看
都本伟教授在2018届研究生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(视频)
排版:刘鹏程
责编:张 诺 |